您现在的位置: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校园新闻

教学四支部“勇担重任 立德树人”主题党日活动发言摘要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兄弟课程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57日,市委书记周斌在我校召开全市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对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周斌书记的要求,由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6个学科党员组成的第四教学党支部于516日开展了“勇担重任、立德树人”主题党日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如何把思政课程与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兄弟课程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兄弟课程的有机结合、同心同向共同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了研讨。

 

 

 

同心同向共育时代新人

----政治教研室主任  李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兄弟课程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从我们教学四支部来说,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兄弟课程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兄弟课程的有机结合,同心同向共同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任务,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明确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当我们把各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不管具体要求有何不同,根本目标都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结合的关键点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同心同向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立德树人又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个有所不同的侧重点。所谓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立德与树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拓宽育人途径,协同配合、各有侧重,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兄弟课程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区别,各自功能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直接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即思政课是以立德为主兼顾树人功能,属于显性教育。而史地等兄弟学科课程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以树人为主兼顾立德功能,属于隐性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拓宽育人工作的途径,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史地等兄弟课程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才能更好地共同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三、全员参与、相互借鉴,同心同向共育时代新人

1、我们要树立大学科观、大教育观

思政课程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但并不能包揽所有立德树人的工作。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并将之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

2、学科交流、集体教研

同一年级政史地等学科在一大办公室集体备课(或利用每周教研会集体教研),不同学科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相互促进,从其他学科找理论支撑,让学生更加信服。例如: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时,政治老师会向历史老师寻求佐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明确中共领导执政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学习历史时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辩证分析历史重大事件。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文化自信和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顶层设计,校党委统一协调

 

如果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靠政治教研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各学科全员参与。发挥所有学科教师,特别是我们党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员教师对其他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共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互动交流  服务立德树人                                

----历史教研室主任  王朝伟

 

 

 

一、历史依托:“以德治国”是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重要法宝

古代统治者初依“天命观”治国,神化王权,但夏商灭亡,引人深思,认识到“天命无常”、“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是否有德成为评判一代君王是否圣明的最主要标尺(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商汤捕鸟,网天一面,天下归心)。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文化主流,因为它最核心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最主要的职能是德育教化。“中国”,元代以前多指文化概念。无论朝代怎么更迭,文化从不中断。而其它古代文明,在被异族征服后,都相继中断了。

二、现实需要: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谐社会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现在国家已从顶层设计方面在引导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如2017版的新纲,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呈现四个自信,近段习总书记接连发表重要讲话(与文艺界座谈、与政思教师座谈、五四百年讲话),反复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可见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和扎实推动的迫切性。

三、如何扎实推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教师个体:率先垂范,做好立德树人的表率;

2、教研室团队:把立德树人做为开展教研活动的中心环节;

3、学校引领:为学科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共享搭建平台。

 

高中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研室专家教师  刘朝晖

 

 

 

习近平在思政课教师座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与其它学科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学科本身包含极其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政治思想教育优势,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时代意义,也是我们地理教师应有的历史使命。

我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深刻的体会。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也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讲祖国美丽河山的时候浸透着爱国主义教育,讲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时渗透了普遍联系和矛盾特殊性,讲宇宙地球运动时候,浸染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地理教学中满满的都是和平共处、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科学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更深入地利用地理教学让学生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提供支撑。

 

 

如何在体育课中体现立德树人

----体育教研室主任  刘会军

 

 

体育学科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格排在第一位。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融入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以真正实现体育课的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行动教育,多数在户外进行,与室内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一些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更容易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再加以积极引导与教育,有机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的养成。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需要大家遵守纪律才能体现活动的公正与公平,才能顺利完成目标,这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在一些竞技项目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是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的最佳时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要学会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成功并不是靠某个人而取得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配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体育教学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同学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是风吹日晒,训练时间长、强度大,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某些活动,如长跑,训练方式单一,强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此时,教师除了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加强技术指导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努力奋斗,不怕脏,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教育。

 

 

 

用艺术之美点燃思政之光

----音美教研室主任   余晓鸽

 

 

 

 

在高中学生中,如何做到“以美育人,以美育德”,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基本课程,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通过多样、生动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开掘创作潜能、培养团队 、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

一、音乐教育

1、审美感知

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表演艺术实践,使学生对音乐的综合体验,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2、鉴赏内容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认识和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文化特征,联系相关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欣赏经典的乐曲,如聂耳的作品《国歌》背景介绍,感受作品昂扬向上的情绪特点。鉴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祖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曲艺和民间舞蹈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通过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美术教育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鉴赏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媒材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1、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2、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美术鉴赏陶瓷、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3、在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

精选能够体现优秀艺术传统,具有文化内涵,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与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体验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绘画中的素描、中国画、版画;雕塑中的泥塑、木雕等;还有书法和篆刻通过塑造汉字的形象美,如篆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篆刻中的文字印章、肖形印章,抒发自己情感的汉字艺术,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